


秋意渐浓,书香正暖。10月30日下午,我校六年级(3)班的教室里,朱竹君老师为全体数学教师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思维迸发的数学公开课,授课内容为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
课堂伊始,朱老师并未直接给出“比”的定义,而是巧妙地创设了生活情境:“2杯果汁和3杯牛奶,它们的杯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瞬间点燃了学生们的思维火花,将他们自然而然地引向了新知的探索之路。
面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六(3)班学生,朱老师大胆放手,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她引导学生们以课本为蓝图,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热情高涨,通过观察、讨论、举例,不仅清晰地理解了“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作两个数的比”,掌握了比号、前项、后项、比值等概念,更在朱老师层层递进的追问下,自主探究出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学生们展现出的卓越学习能力。在朱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的结论,主动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比赛中的比分4:0和我们今天学的‘比’是同一个概念吗?”针对这些充满思辨性的提问,朱老师没有立即解答,而是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辩论,在思想的碰撞中,学生们自己厘清了数学中的“比”表示一种倍数关系,与比赛中的记分有着本质不同,从而对“比的意义”有了更精准、更深刻的理解。
课后评课中,武丽平老师认为朱竹君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并且提炼了三个层次。周岚老师也高度赞扬了课堂教学的条理性,教师安排练习得当,强化了学生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听课老师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高效课堂。
这堂精彩的数学课,不仅是六(3)班同学们一次愉快的学习旅程,也为全体数学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研讨范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