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认识结构的重组。学习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意味着英语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本文结合新课标,结合课例研究中的前测和后测分析对译林版新教材四年级下册Unit6 Whose dress is this? 单元Fun time板块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以生为本,前测,后测,任务单
学习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探究过程顺利进行的脚手架。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认知和经验水平有相当准确的了解。所以,教师不能只依靠先前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设计,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此,教学“前测”和“后测”应运而生。
所谓“前测”,即教师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内,通过不同的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预备和相关方法的预先测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后测”,即教师在课后再次通过不同的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分析。教师通过“后测”达到了检测教学效果的目的,这也是评价的有力依据,更是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的凭据。
我们针对译林版新教材四年级下册Unit6 Whose dress is this? 单元Fun time板块进行教学设计。下面引用本次课例研究中的一些例子,就“前测和后测”在课堂教学设计和改进中的运用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关注前测,找准起点
朱乐平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其实就是指学生的学习起点。。
Fun time 是本单元教学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Story time的基础上,我们对四年级某班的六位学生进行了个别交流。以下是测试内容:
【测试对象】:6位学生(以下简称A-F),测试对象选择标准为好中差各2位学生。
【个别交流测试对象水平描述】:
1、A 、B两位学生接受能力强,课外也在学英语,相对班里其他孩子来说,在英语的认读和口语方面有绝对的优势。
2、C、D两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开口说英语的愿望也很强烈,口头模仿能力一般。
3、E、F两位学生接受能力一般,理解能力较弱,听课效率不高,所以英语学习的成绩和积极性都不太理想。
【测试方式】
在Unit6第一课时Story time已经学完的知识基础上,对A-F这6位学生进行单独交流。
【测试过程实录】
1.对第一课时学习效果测试:
(1)师:你会读Unit6 Story time吗? 你愿意读给老师听一听吗?
A:会。(读音正确,声情并茂。)
B: 会。(读音正确,声情并茂。)
C:会,但不太熟练。(trousers, gloves, dress, cousin读得不准确。)
D: 略会。(读了一遍,仅读出了以前学过的单词,本单元的新词都跳过未读,并且都是在同学偷偷提醒下完成。)
E: 略会。(新单词的发音几乎全错)
F: 不会。(几乎都不会读。)
2.对学习兴趣的测试:
(1)师:你觉得Fancy dress party怎么样?有趣吗?
你喜欢Fancy dress party吗?我们在英语课上也开Fancy dress party,你高兴吗?
A:有趣。喜欢。高兴。
B:有趣。喜欢。高兴。
C:特别有趣。特别喜欢。高兴。
D:有趣。喜欢。高兴。
E:有趣。喜欢。高兴。
F:有趣。喜欢。高兴。
3.对词汇、句型知识基础的测试:
(1)师:你会读这些服装类单词吗?你还想知道哪些衣物的英文名称啊?
A: (全都会读。)想知道靴子,打底裙怎么说。
B: (全都会读。)想知道所有衣服类单词。
C:(都能读出来,但是比较慢,不熟练,trousers, shorts读音不准。)想知道皮鞋怎么说。
D:(都能尝试读,但八个单词读音都不准确。)西装怎么说啊?
E: (都能尝试读,但八个单词读音都不准确。)
F: (dress稍微能读出来,其他都不会读。)
(2)师:你觉得Whose dress is this? Whose gloves are these? 这样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啊?
我们平时什么时候可以用到呢?
A: 这条裙是谁的?这些手套是谁的?问是谁的东西的时候可以问。
B: 这条连衣裙是谁的?这副手套是谁的?生活中要用的。我们不知道那个东西是谁的,可以用这句话问。
C: 这条连衣裙是谁的?这副手套是谁的?我们想知道是谁的东西可以这么问。
D:这条裙是谁的?这手套是谁的?捡到东西可以问这是谁的。
E: 问它们是谁的。
F: 不会说。
(3)师:你知道“这是谁的裙子?”“这是谁的手套?”用英语怎么说并怎么回答吗?
A:“Whose dress is this?”“Whose gloves are these?”“Yes, it is.”“Yes, they are.”
B: “Whose dress is this?”“Whose gloves are these?”“Yes, it is.”“Yes, they are.”
C: “Whose dress is this?”“Whose gloves are these?”“Yes, it is .”“Yes.”
D: “Whose dress is this?”“Whose gloves is this?”“Yes, it is.”“Yes, it is.”
E: 不会说。
F: 不会说。
(4)你知道“这是Mike的。”该怎么说吗?
A: This is Mike’s.
B: This is Mike’s
C: This is Mike’s
D: This is Mike’s
E: 跟着别人说This is Mike’s
F: 跟着别人说This is Mike’s
【前测任务单分析】
1、学生对于story time的理解和朗读基本不成问题,但是trousers这个单词问题比较大,有四个同学读不准确,占66%,一个同学都不会读。其余的新词,如try, gloves,也读得不准确。对第一课时的生词我们在第二课时中还应不断的复现巩固,使学生牢固掌握生词。
2、学生对Story time的场景Fancy dress party,都非常感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第二课时可以继续沿用第一课时的场景。
3、学生对于本课的服饰类单词略有基础,且有拓展学习的愿望。我们可以考虑基于学生基础和学生生活实际的适度拓展,但是在单词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示范到位,充分操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
4、学生对于本课的单复数知识还是不熟练,这是本课的重点也同样是难点,学生需要思考很久并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说到完全正确,并且在思考怎么回答时显得很生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语境中充分操练句型,让孩子真正理解单复数并能正确运用。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具体如下:
(1)能听懂会说coat,dress,shirt,sweater,jeans,trousers,gloves,shorts,其中会拼写dress,shirt,coat,sweater;
(2)能正确区分衣物的单复数;
(3)能熟练运用所学句型“Whose... is this/are these?”,“Is this/Are these...’s?”寻找失主;
(4)培养学生要有照看好自己物品的好习惯。
二.有效教学,突破难点
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Story time的基础上,我们对四年级某班全体学生进行了测试,任务单测试内容如下:
一、小朋友,你能将下面的单词和相应的图片用线连起来吗?
a dress a shirt a sweater jeans shorts

二、
Look at my gloves.
They’re so big.
|
|
小朋友,图中的人物在说些什么呢?用线把他们说的话和图连起来吧。
My dress is too short.
I want to try the trousers.
|
|
Look at the nice dress. It’s my cousin’s.
|
|
三、根据句意,选择合适的单词填空:
1、 ----Look at my ________.
-- ________ so big.
(shirt/ shoes It’s/They’re)
2、----________ pencil is this?
----________ Mike’s.
(Whose/ What / When It’s/They’re)
3、---Your T-shirt is so big. Try______, please.
(this / these)
4、---Your trousers ______ too short. Try _______, please.
(is/are this/these)
5、---Whose sweater is it?
---It’s __________.
( Mike/Mike’s)
【全班测试数据统计】
题项
|
|
题项
|
|
题项
|
|
图词匹配
|
正确率
|
图文匹配
|
正确率
|
选词填空
|
正确率
|
a dress
|
98%
|
图1
|
98%
|
shoes, They’re
shirt, It’s
|
83%
|
a shirt
|
88%
|
图2
|
95%
|
Whose, It’s
|
78%
|
a sweater
|
90%
|
图3
|
98%
|
this
|
88%
|
jeans
|
88%
|
|
|
are, these
|
75%
|
shorts
|
95%
|
|
|
Mike’s
|
90%
|
【前测任务单分析】
1.在图词匹配项目中,“shirt”和“jeans”的正确率为88%,可见学生在单词掌握上仍存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第二课时中增加了单词拼读、拼写的环节。学生通过单词的音、形、义三方面进行巩固训练,以此加深印象。同时调整了游戏环节的顺序,将它放在区分单复数之前,这样处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在选词填空项目中,“are these”正确率仅为75%,“shoes, They’re shirt, It’s”正确率为83%,说明学生在区分单复数上存有较大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第二课时中增加了区分单复数环节,并且引入“a pair of”概念,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复数”,最后由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3.在选词填空项目中,仅有78%的学生能正确选出特殊疑问词whose,其余的都错在选择成为“What”,这一现象说明学生并未真正理解”Whose”的用法。所以在第二课时,还应创设较为真实的,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让学生更加理解如何运用Whose句型。基于此,我们增设了班级失物招领环节,让学生活学活用。学生们也都非常感兴趣,在寻找自己班级里的失主的过程中较好的运用了“Whose”句型。
三.利用后测,捕捉亮点
在教授完本课后,我们立即对全班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检测,测试内容如下:
A.你会拼写吗?
连衣裙 毛衣 外套 衬衫
B.你会选择吗?
1. Whose cap this?
A. is B. are C. it’s
2. Whose gloves these?
A. Is B. are C. it’s
3. Look at my shorts. too big.
A: They’re B. It’s C: It
4. These jeans are long. They’re my .
A. Mikes B. Mike C. Mike’s
C. 你会排序吗?
( ) Are they Dan’s?
( ) Are they Joe’s?
( ) Yes. You’re right.
( ) No, they’re not Dan’s. You’re wrong.
( ) Whose trousers are they?
【全班测试数据统计】
题项
|
|
题项
|
|
题项
|
|
拼写
|
正确率
|
选择
|
正确率
|
排序
|
正确率
|
连衣裙
|
95.7%
|
1
|
97.9%
|
句1
|
80.9%
|
毛衣
|
74.5%
|
2
|
97.9%
|
句2
|
85.1%
|
外套
|
83%
|
3
|
98.7%
|
句3
|
100%
|
衬衫
|
74.5%
|
4
|
97.9%
|
句4
|
95.7%
|
|
|
|
|
句5
|
97.9%
|
【后测任务单分析】
1、学生对于Fun time的理解、朗读和表演都不成问题,但是单词的记忆问题比较大,尤其是sweater这个单词,正确率为44%。虽然在课堂上已增加了复现、复读的频率,但由于本身其单词字母较多,学生在记忆过程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shirt这个词的得分率也不是很高,有7个同学是不会拼写,有10个同学是写成short或shorts。这些都在预计范围内,在接下来的复习课时中将重点加强训练。
2、对于正确区分单复数,学生的正确率已由前测中的83%、78%、88%、75%增加到了97.9%,这是本轮课例研究中的一大亮点,这一现象充分说明基于前测的教学是有效的。
3、整个课堂反应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还有小部分同学存在一些问题。排序的题目是在fun time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改成了复数,并在You’re wrong. 的前面增加了No, they’re not Dan’s.以便于进一步区分。有3-4位同学,没有能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理解文本,进行排序。
通过后测,教师达到了检测教学效果的目的,这也是评价的有力依据,更是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的凭据。与其说是后测,不如说是下一次授课的前测。循环往复,首尾呼应。
无论是前测还是后测,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即“以生为本”。为了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设计有依据,需要我们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状况,以细致详实的前测来加强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效性。 课堂是由教师设计并负责组织施教的,教师课上的自主权要比学生的自主权大得多,基于此,开展课堂前测,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这样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开展饶有兴致的学习;选择适当的前测方法,从而切实可行地思考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选择合适的课堂前测方式对于提高“做中学”教学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课例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前测和后测的方式,对课堂教学作出了比较客观的判断,从而做到听有感觉,评有依据,研有策略。我相信通过对这一方式的研究与运用也有助于改进课堂教学研究的方式,切实加强教学研究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例谈课堂前测在教学中的应用-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年 第7期 (2)
2.黄希庭等. 心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21-25.
3.陈琳 王蔷 程小堂.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96-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