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浪花》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看到《看浪花》的文本,因为没有教过苏教版的文本,而且已经是二年级下学期,对孩子已有的知识背景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于是特地仔细浏览了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两册语文书,发现四册书中,儿歌的篇数很少,也就意味着孩子接触儿歌,学习儿歌的机会很少。而且本课生字也都是学生在苏教版的语文书上没学过的,儿歌中一些词汇也是学生不常见的,不易理解的。分析本课的结构,除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到第四段都都是句式相似的,描写得生动形象,产生的心愿也是与看到的相联系。于是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浇、涯、险、甩、铺、摩”等生字,会写“甩”和“涯”。3、初步梳理出儿歌脉络。
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我播放海浪声,让孩子听完声音后,朗读“哗——哗”,读出破折号。然后导入本课,跟着三个孩子看浪花去。接下来让孩子整体感知整首儿歌,播放了课文录音。接下来将教学重点放在第2到第4段。三段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朗读和自主识字中选择一种学习三段儿歌,以小组间竞争的方式促进学习。在小组汇报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识字,“涯”重点在义,“险、甩”重点在义。在孩子已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后,带领孩子疏通儿歌脉络。用“三个孩子看浪花到了什么?”和“三个孩子看着浪花想到了什么?”两个问题帮助孩子梳理脉络。最后知道孩子书写“甩”和“涯”。
整节课下来,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文中的陌生词汇有了一个直观的理解。但是在课堂上先后对孩子们提出“三个孩子看浪花到了什么?”和“三个孩子看着浪花想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要求他们划下来的时候,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孩子划错了,最后在整理脉络的时候以老师讲为主,这是本节课很需要反思的地方,回顾上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觉得是将第2到第4小节分开来一段一段的学是不科学的,本来三段是结构相似的,可放在一起学习,让孩子的整体感知更强,最后的脉络梳理也更清楚。
上了一节二年级的课,让我在生字教学和合作学习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