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著的追求。
文章夹叙夹议,借景写人,也借事抒情,文章的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抓住了三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中我分了几大板块:
1、字词与文脉部分,借助任务单,自主解决
学生课前都设计了预习单,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课上,老师主要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加上文章比较长,所以采用任务单的形式开展这个教学活动。于是,难读的多音字在自主学习、组内交流中解决,文章的脉络也在学生的交流、分享中出来了,其中,对小标题的拟定,体现出了孩子们对文本对人物的把握。把 “长文读短”,意在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概括能力,能够抓住课文中回忆的刘老师的三件事,能够运用小标题概括每一部分的事情,“笑谈腿疾、转写板书、乐放风筝”,紧接着,让学生根据板书的小标题,进行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这一部分,旨在体现整体——部分——回归整体。
2、品悟文字,感知人物
在教学“笑谈腿疾”一部分时,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抓住学生的感情线,让学生体会刘老师生活的艰辛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教学完第四自然段后,回归到课文的第一部分,学生体会到“写景导入、景中赞人”的写作手法。
课后,张七中老师进行了评课,在肯定这节课的同时提出了几个修改的建议:
(1)教学“笑谈腿疾”时,建议教师就抓住字里行间,比如抓住“泛起”“酸涩”“尊敬”等关键词语进行体会,尽量在文本中进行挖掘,不要牵涉到课外的情境,
(2)在高年级阅读课的教学中,同样也要渗透汉字的文化。比如课中讲到“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一种文化,如果最后一个小标题改成“乐追纸鸢”,那么汉字的文化也就出来了。
(3)小组汇报时,建议学生到讲台前来展示,通过这样的问题“谁还有补充?谁还想挑战?还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希望实现生生互动,主己互动。
每一次上课,希望不要匆匆地走过,要静心反思、认真总结,将每一次灵动丰盈的思绪都转化为清晰的剪影,伴随教学之路,渐行渐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