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岗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兰陵小学四(2)班 刘辉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为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在实践锻炼中让学生实现他律——自律——自主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使班级中每个成员都参与到班队管理之中,实现班队集体的自我管理,开展“岗长在行动”的班级志愿者服务活动,“我的班级我管理”已经深入小岗长的内心,落实在各自的行动上。 一、基于原有班级岗位,进行开发建设, 首先,结合“新基础教育”的岗位设置,设立既有课代表、小组长和卫生值日生等事务性岗位,也有导读小先生、信息发布员等丰富班级日常生活的岗位。所以,从涉及范围来讲,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拓展。 其次,参照“新基础教育”岗位建设,岗位过程包括:岗位设置→岗位竞聘→岗位锻炼→岗位评价→岗位轮换,而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岗位设置和岗位选择两个环节。所以,从运作过程来讲,“新基础教育”的岗位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延伸。 第三,“班级的事有人做”是“新基础教育”岗位建设中“成事”目标的体现之一;除了“成事”,岗位建设还要“成人”,即通过岗位建设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所以,从价值追求来讲,本班岗位建设拟定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提升。 第四,在岗位建设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因为岗位建设是老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教育实践。所以,从师生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来讲,岗位建设拟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建。 二、班级岗位建设的具体操作 (一)班级岗位设置的策略 (1)多种类别,名称自定 岗位设置要尽可能涉及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类别上讲,一般有以下五种:①学习类:包括各学科课代表、学习小组长、领读员等;②知识类:气象记录员、导读小先生、信息发布员、小报童等;③活动类:主持人、活动策划、联络员等;④服务类:黑板美容师、桌椅小排长、门窗小卫士、卫生小喇叭等;⑤行为规范类:护眼使者、节能小哨兵、护绿小天使、午餐管理员等。 (2)动态调整,逐步完善 班级岗位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完善。这里的“动态调整”包括合并、分设、取消或增加。岗位最初可由教师提出,之后逐步向师生共同商定、学生自主确立过渡。 (3)沟通协作,淡化层级 班级岗位设置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干部与服务类岗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二是班委和中队委的组织建设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小干部,如班委系列的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等,中队委系列的中队长、副中队长、组织委员等,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纳入班级岗位范畴,只是从岗位的职责来说侧重于管理。将小干部归属班级岗位,可以给更多学生提供在班干部岗位上锻炼的机会,并通过竞争上岗,强化“干部”能上能下的观念,淡化“终身制”的意识。 另外,设置班级岗位时,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把小干部与服务类岗位进行横向沟通,可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招标,例如:学习委员——领读员、各学科课代表、学习小组长、导读小先生;纪律委员——课间小巡警、眼操监督员、绿化小卫士、节能小哨兵;宣传委员——园地美容师、板报抄写员、美编;生活委员——餐厅小卫士、午餐管理员、水电节能员、黑板美容师、桌椅小排长、门窗小卫士、卫生小喇叭;体育委员——小小领操员、体育器材发放员;组织委员——10分钟队会主持人、信息发布员、信息管理员;…… (二) 班级岗位竞聘 1、一岗多人,减少兼职 一般情况下,能力强、人缘好的学生如果没有相关规则的限定,一个人能竞聘上很多岗位;反之,有的学生可能一个岗位也竟聘不上。一岗多人、减少兼职,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一岗多人是让几个人共同承担同一岗位。其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在同一岗位上的分工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以老带新”。减少兼职主要是在管理类岗位上,如大队委员或在校部担任职务的学生不再担任班级的主要干部,但要求他们积极支持帮助班干部开展工作。班干部不身兼多职也是一条原则,以空出岗位让其他学生得到锻炼。 性格比较内向、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这类学生初次承担岗位工作往往会感到有困难,老师一定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及时肯定他们在岗位工作中的点滴进步。因为第一份岗位工作能否做下来,不仅影响他们日后的岗位选择,还会影响他们自信心的建立。 (三)岗位评价 1、一周一评,对每周最佳值日生进行评价;一月一评,进行当月“岗位之星”的评比。 2、自评他评,同步推进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表现为自评、他评、小群体内互评和全班共评。 自评,是每个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调控,采取写日记、周记、作文等方式来进行。他评,是由其他同学对在岗学生履行职责的情况做出是否满意的评价并阐明理由。小群体内互评,是在同一个岗位、同一个项目组或同一天从事岗位工作的同学,对活动中集体或个人的某些行为进行的评价。这类评价对事不对人,不管事情发生在谁身上都能起到小群体自我教育和调控的作用。班集体共评,主要通过记班级日记、全班讨论班级问题来实现,它对于形成全班舆论、明确班级的长处和问题、寻找新的班级发展目标有重要作用。 虽然我们对班级岗位建设的研究有很多感悟,但每一次面对新的实践,又形成了新的“预设”和“生成”关系,所以尚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