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教育科研)>>电教论文>>文章内容  
白板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09-08-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胡玉华
 

白板研讨课案例:

灵活的手段    有效的教学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高斐

 

37,本人执教了一节白板研讨课,上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第10《螳螂捕蝉》。由于教学设计精当,教学手段灵活,所以整节课显得大气而不失精细,轻松而富有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又颇多启迪。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笔者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执教《螳螂捕蝉》一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从整体出发,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认真读文,然后用一段简洁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通过对比学习、理解,引导学生质疑,直奔本文的教学重难点。(3)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即文章的9——11自然段。首先明确学习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认真地、反复地朗读这一部分,同时圈画出关键词语,借助这些关键词语将“螳螂捕蝉”的故事有声有色地讲述出来。为了让学生的讲述更有效果,更为生动,我还将课文的插图出示了出来,更好地利用了文本资源。最后是将“螳螂捕蝉”的故事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理解,让学生根据句式说话,明确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4)品析少年形象。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的2——11自然段,细细地品位文中描写少年的词句,然后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同时给予友情提醒:一定要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写,要写得有理有据,如果能结合以前所学的课文和生活经验来写就更好啦!这样的设计,既能促使学生去认真读书,理解这部分的课文内容,又能将文本语言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应用灵活方便的交互白板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训练思维,启迪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所蕴含的许多新理念和要求,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要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这就关系到首先要改变教师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以这样一两个“探究专题”来取代多达数十个的“繁琐提问”,目的在于突出重点,以学为主,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真正还给学生。

本人在教学《螳螂捕蝉》时,不是简单地读、读、读,不是机械地记课文语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整节课,紧紧围绕由学生自主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教学。首先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通过对比学习、理解,结合交互白板的使用,引导学生质疑,直奔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流程如下: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引导理解

师:你们看,起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是极力劝阻,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会——不堪设想(着重号点出),你怎样理解“不堪设想”呢?

生:不敢去想象,说明后果非常之严重!

师: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设想的后果吗?

生: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将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

师:是啊,尽管后果这么严重,可吴王却固执己见,(着重号点出“固执”)你又怎样理解“固执”呢?

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师:并且他还说——引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指导朗读

师:你能把第一段读好吗?自己去练练,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齐读

(二)第十二自然段

师:如此固执的吴王后来是——呈现文字——恍然大悟(着重号点出)最后,打消(着重号点出)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质疑

师: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读,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问题问出来?

生:(1)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说服不了吴王,而一个少年却能?

2)为什么吴王起初是固执不已,而后来却恍然大悟,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如果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从这两段文字中寻找答案——听了少年的这番话。)

3)少年的这番话是什么样的话?(“这番话”下加“——”和“?”)

4)这位少年的一番话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四)评价小结

师: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问题的学习不叫真正的学习!”看来啊,同学们真的会学习,真的会思考!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早有评述:“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三、注重实践,发展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人认为学习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便是:依据课本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当然也是学习语言的例子。完全跳开书本去学习语言,往往是低效的,“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在自然而然间能复述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课堂上,我很好地借助了交互白板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铺设台阶让学生走上去,而且还能别出新意,有所创造。

具体流程如下:

1、出示自学要求: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象,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在关键词语下画着重号: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伸长脖子、瞄准)争取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2、学生读、自由练说

3、出示图片: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高老师给你们提供了这样一幅插图,对照着插图,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说。

4、指名两生说。

实践证明,几位学生的复述不但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如把“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说成了“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显得更为生动。

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得益于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但灵活方便的教学手段更能为之锦上添花,使整节课精彩纷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教师论坛 青师成长营 班级网站
    装备管理 一周菜谱 市基础教育
    教育督导网 课表查询 设备报修

    主办单位:常州市兰陵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晋陵南路237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