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幸福的科研之路上 常州市兰陵小学2010-2011学年教科研工作总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教师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奥尔森也曾说:“教师研究是使学校改革取得实效的最可靠的方法,是教育改革取得最后改革成效的最好道路。” “有8位教师获得全国新技术、新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录像课例评比活动一、二、三等奖,有9位教师在市、区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有79人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级各类论文、课例评比中获奖”这是近两年我校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收获的累累硕果。“以前,想获得全国级奖项比登天还难,现在,课题研究给了我们这个平台,实现了我们的梦想,我们要感谢这个平台。”白板课题组成员如是说。是的,教科研使教师们走上了幸福之路,收获了成功。 一、 组织保障 ,有序管理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本校校长非常重视,任何教育教学、课题会议和活动都亲自参加,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在人力、物力上也全力支持。在学校的组织保障上,学校建有校长、分管校长、教科室、子课题组长四级管理体制,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工作,学校层面课题由校长室和教科室组织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做好每月的考核、年终的奖励,做好网页的管理维护。个人课题由课题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学校备案进行过程性指导并进行学期的汇报制,成果展示制、评比制。此外,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从校级课题的申报、过程和结题的管理、奖励,到每位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的要求(每一学年都对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提出要求,期末进行考核并根据成绩分级奖励)都有明确的说明。在学年“绩效工资奖励细则”中对教师的教科研工作也有明确的要求和奖励制度,教科研成为教师评优评先的必要条件。组织到位、管理有序,就保障了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针对薄弱,有效研究 1、 针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 问题即课题,只有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才会有效和提高。近几年,我校形成了省级、市级、区级、校级各级各类课题群,学校引领性课题、个人课题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每个课题都是针对各方面的薄弱环节寻找的研究点。申报前我们都做了先期的分析:如:针对本校教师发展的不理想我们开展了学校层面的引领性课题《用国球精神引领教师团队发展的实践研究》以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针对课堂教学效率不理想、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我们开展了《电子白板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教师个人课题也都能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来展开,如学校新校舍建成后全市一流的多功能上网讲台各班都已到位,如何能让所有的教师都能运用优质的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卢芬老师就开展了“小学阅读教学校本资源库的建立与运用的研究”课题。下面重点以两个课题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有效开展研究和有序管理的。 1) 《用国球精神引领教师团队发展的实践研究》是学校层面的引领性课题,我们在找准研究点后通过以下几步来实施: (1)第一步:校长室和教科室分析校情,准确定位 我们坐下集体分析后认为:我校整体师资力量并不强,要想靠教师的孤身作战,很难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也很难达到改扩建后争创优质学校的目标。而国球精神则是我校特色发展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神核心,是学校发展之“魂”,用它来引领师生发展则能凝聚人心,焕发出巨大的团队力量。面对学校现状,我们提出了《用国球精神引领教师团队发展的研究》课题,想以此为突破口,创建一个宽容、合作、创新、乐观的寓学习、研究于一体的教师团队,使师资的整体水平上一个台阶,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 我们定位的目标:通过对各团队的有效管理和开展各种有效活动,创建一个宽容、合作、创新、乐观的寓学习、研究于一体的教师团队。使各年龄层次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层次的提升与发展,从而推动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2)第二步:组建课题组,成立语文、数学、英语、术科、级组、班主任六个团队子课题组,建立课题网页和学校、子课题、教师三级管理机制,学校每学期制定计划,召开子课题组长会议,布置任务和要求,然后以活动为载体,学校层面和各子课题组相结合同步展开研究,如学校层面开展了师德建设活动、优秀级组考评、青年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青年骨干教师评选、小项目课题研究、校本培训、教师讲坛、理论跟帖、每月教学反思评比等,各子课题组结合各自学科特点结合校本教研开展不同层次的研究课、评课、理论学习、主题沙龙、学科素养培训及比赛、基本功比赛、班主任及级组的主题活动等。每月由子课题组长对组内教师进行考核,期末由学校教科室对子课题组长、全体教师进行考核奖励。中期评估和结题时对参与的教师再行奖励。结题完毕,校长室及时总结经验,好的做法继续保持变成常规。 2) 《电子白板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是一项省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是由 (1)个人申报,学校指导 每一年,我们都要求每一位40岁以下的教师都要进行“短、小、快”的小项目校级课题研究,从申报、研究到结题的汇报,校长室和教科室都全程参与指导和评比,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申报区级以上的个人课题。胡老师的课题就是在众多的校级课题中脱颖而出而申报省级课题的。在她的招募下,13位青年老师成为了该课题组的成员。她们从最简单的技术学起,互帮互学,边学边用,学校也全力支持,每一次课题组会议校长、分管校长都会参加,非常重视,在设备上更是给予帮助,从大白板到小白板到投票器再到大屏幕电视白板,设施越来越先进,同时也聘请了市电教馆的专家定期来听白板课,进行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指导,使课题组成员的白板课水平日益提高。 (2)“积分制”管理,日见成效 在此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中,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每学期初的会议上组长就会把整个学期的要求分工落实到位的,组长会把每人的研究课安排、每月一次的各学科整合听课、评课安排、每人必须完成的教学反思、教案、课例、论文,看别人教案的教学思考、理论跟帖的数量一一告知,每次活动时都要点到,要求每人都要发言,学期末采用“积分制”评价,如:教学反思一篇得2分,论文一篇得5分,获奖按级别加分,每一项内容按分值算好后算总分排名,再根据排名进行不同等级的奖励。这种做法适用于人数不是很多的课题,能激发所有课题组教师的研究热情,提升研究的质量。所以,两年多来,该课题中有8位教师获得全国新技术、新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录像课例评比活动一、二、三等奖,有9位教师在市、区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有79人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级各类论文、课例评比中获奖,这在我校所有课题中成绩是最显著的,难怪有的课题组成员会这样说:参加这个课题是痛并快乐着。这里的“痛“是指参加该课题压力大、任务重很累,但收获是巨大的,是前所未有的。 2、 针对问题,有效教研 由于我校外来流动人员子女较多,达85%,教师年龄层次也不理想给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难度。针对问题,我校校本教研以落实常规管理为基础,以加强学科组建设为途径,以主题研究为抓手,以实施质量监控为手段,以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为目标,提出了“本真课堂 有效教学”。在我校各学科都实行“2+1”教研模式,建构三个层次的课堂研究体系,即“有准备的随堂课”“有探讨的级部交流课”“有思想的校级研究课”,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为研究重点开展课堂研讨,以追求高效的课堂,提升各教师团队有效教学的能力。 1)校级引领,抓好常规,为质量保驾护航 近几年来,校领导十分重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逢会必讲质量,必讲教学,把教学质量落到平时教学工作中。平时紧抓常规,每月一主题常规研究并检查反馈,重视集体备课,重视减负增效作业设计,重视教师每月教学反思、重视质量监控,关注学生发展,每月把检查情况与教师的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教学管理流程落到实处。每月执行教学例会制度,分管校长主持,教导主任、各教研组长参加,进行专项教学质量分析总结。期末,分管校长做质量总结分析,增强了全体教师的质量意识。 2)有效的课堂 有思想的校级研究课 每周一和二为行政听课日,校行政班子会走进每一位老师的日常课堂,开展常规调研,发现问题,平等交流,共商改进策略,同时进行作业布置与批改,备课反思等方面的了解与检查。做到有调研,有交流,有反馈,有认识的提高。两周一次的研究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我们的研究课要经历自己精心备课、试上、修改,然后级部听课、评议,改进后再在教研活动时上,再自我反思、同伴研讨、专家点评,最后教者写教学反思的过程, 这是一个磨课的过程. 不断改进的过程,“磨课”的经历,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身边教师的优秀经验,很好地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3)薄弱课堂提升质量的有效研讨 “十个手指有长短”,每个学校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薄弱的学科,针对薄弱学科的薄弱年级,我们想方设法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研讨。如:我校坚持开展低年段识字研讨活动。使低年级的教师积累了大量的“趣味识字”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浓厚的识字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针对薄弱的英语学科,我们实行了“英语四校联合研讨”。为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良好平台,极大地提升了我校英语老师的教学水平;此外,针对薄弱班级,我们开展“一日调研”所有的行政、教研组长分开听该班级一天的所有课,然后汇总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有效课堂”两个纬度展开针对性的分析,最后和该班教师面对面交流,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也开展“希望教室”活动,听教学质量教高的班级的课,推广该教师好的做法;针对各学科中一些薄弱项目,我们进行抽测研讨,如“高年级阅读能力抽测、古诗文抽测、应用题抽测、英语词语抽测”,在抽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交流,制定具体措施,还开展专题的沙龙活动,集思广益,提高教学质量。 三、 特色研究,做大做强 乒乓是我校的特色,近几年来,我校用学校层面引领性教科研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特色的研究,市级重点课题《兰陵校园乒乓文化的建设研究》关注乒乓课程的建设和乒乓文化的建设,从制度文化、活动文化、乒乓校本课程建设、个性化评价几个纬度开展研究,全校人人参与,使我校的乒乓走上了项目—课程--文化的发展之路,该课题获区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市二等奖。极大地提升了我校乒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去年年底结题的市级立项课题《用国球精神引领教师团队发展的实践研究》关注学校全体教师这个大团队和各年龄层次形成的小团队(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年教师)在共同的价值观(国球精神)引领下团结合作、奋发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团队和团队中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认真学习领悟了“常州市政府关于加强教体结合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意见 ”后,我们仔细分析了我们的特色资源,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育人目标,提出了《“以乒乓项目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培养乒乓特长型学生群体”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成立了课题组,提出了课题的研究目标,依托乒乓优势资源通过多种渠道、策略在全校分层开展阳光体育特色活动,使兰小每一个学生练球技、强体质、养品性。我们分三个研究小组着手研究学生乒乓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和品性养成的策略,并注意用数据对比分析法积累数据、分析比较,力求研究的有效性。去年,该课题被选为发言代表在常州市阳光体育课题研究现场会上做交流,受到了一致好评。所有这些特色课题极大地提升了我校乒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把我校的特色做大做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下河才知河水的深浅,遇到问题,只有深入实践研究才能找到解决策略。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带领老师们行走在幸福的科研之路上,用一路的研究收获幸福的硕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