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育科研>>文章荐读>>文章内容  
沟通里的大学问(徐佳)
发布时间:2020-09-0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佳

沟通里的大学问之“冷处理”

——读《名师最有效的沟通艺术》有感

    在没有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我认为“沟通”是件平凡不过的事,你说我听,然后换成我说你听,谁不会呢?在没有正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之前,我认为和学生常常沟通是件简单不过的事,自己的耐心不错,脾气也不暴躁,和学生谈谈心,有什么难的呢?

     可只有我做了教师,尤其同时做了班主任后,我才发现,事情并不如我想象中那么简单,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沟通”二字要真正做到、做好是不容易的。而当我读了《名师最有效的沟通艺术》这本书后,更是感慨万千。现结合书中所说与我的教学事例略谈一二。

“留点空白进行‘冷处理’”。这里说的是,教师在学生出现状况,找他谈话时,有时候不必急于一时,可以暂时地把事情搁置在一边,给学生冷静、思考、感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这比教师将自己的想法、要求直接告诉学生要有效地多。

我所带的班中有一个男生,性格倔强,听不进别人包括父母的意见,常常固执己见。有一阶段,我发现他课堂不记笔记,作业也不按时订正。询问后,他说,上课记了笔记就来不及听,他宁可只听不记,而作业订正是因为他还没想到怎么做,问老师不好,要自己想出来才行。一开始,我也只是不断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可惜他依旧“我行我素”,一点都不采纳。期中考试来了,他的成绩在我意料之内,不理想。这个时候,我是不是可以借此机会,趁热打铁地再次对他进行教育呢?可是当初那么多的“苦口婆心”也没起效,这次能行吗?学生面对自己的成绩已经很难过了,此刻,他还能接受老师的说教吗?不妨用“冷处理”来试试看。于是,我把这个学生找来,并不多说什么,只是给他几天时间,从自己身上找到这次考试失利的原因。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也没再找过他。几天后,这个孩子写了篇长长的日记给我,在日记中,他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尽管后来,他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要求,但同之前相比,的确进步了许多。如果我仍采用之前的方法,学生或许还会产生抵触情绪,最后适得其反呢。

在这次的成功之后,我发现“冷处理”有时还真的挺管用的,它帮我解决了不少以前一直没法处理的事端。当然,这个妙方也是要看具体情况的。比如像上文提到的那类学生,本身比较偏激,如果在“气头”上与他们谈心的话,肯定是谈不成的。给他们时间自己反思,或是换个环境,选择家访的方式,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把自己的心里话向老师倾诉,情感在这种情况下交流就很顺利了。有时候,会有突发事件出现在我们面前,学生的故意捣蛋往往让老师感情冲动,勃然大怒。一旦控制不好情绪,学生很可能就此与老师对立,师生关系紧张,甚至恶化起来。那么,表面上故作轻松,让这件事就这样轻描淡写的“过去”,学生反而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主动认错,如此再顺水推舟一把,岂不更好?

当然,“冷处理”不代表永远的将事情冰冻起来,无限期地拖延,而是要选择更为恰当的时机。同时,“冷”也不代表老师一直用冷冰冰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而是要时冷时热,找到切入口。

诚如书中所说“冷处理是一种艺术,钢铁要经冷水淬火后才会变得坚固耐用,而学生的某些问题唯有冷处理之后,才能看出事情的本来面目,才能给师生双方的沟通留下一个缓冲地带。”看似是“沟通”的对立面,其实,“冷处理”要比热心肠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教师论坛 青师成长营 班级网站
    装备管理 一周菜谱 市基础教育
    教育督导网 课表查询 设备报修

    主办单位:常州市兰陵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晋陵南路237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