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我大学时期读的一本书——《爱弥儿》,寒假跟大学同学聊天又重新拿出来读了读。卢梭的《爱弥儿》是教育学的经典著作,我想就以下四点和老师们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1.《爱弥儿》的一开篇就出现了一句非常经典乃至于现在还让我们反复思考的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很有深意,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后面他提出 “自然教育”的主张埋下伏笔。 2.爱弥尔的基本内容:爱弥儿是作者卢梭幻想的一个孩子,全书集中论述的是如果有个孩子,作者会怎样教育他?在卢梭看来,应当尽可能用自然的力量教育,不过多地进行人为干涉的教育。在他的构想中,一个孩子应当在不同的成长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这一点在当时已经是个思想创新了,最后一点会有讲到。)如两岁前进行体育教育,2至12岁进行感官教育,12到15岁进行智育教育,15至20进行道德教育。(当然这个阶段划分在我们看来可能是有问题的,但重在该书的思想启蒙意义,在当时那个时代就已经提出了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开展教育)不同的教育阶段,都描述了作者为了培养爱弥儿相应能力进行互动产生的小故事,从中阐述他自然教育的主张。 3.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教育童年时期的爱弥儿时,作者提出了“自然后果法”,书中是爱弥儿顽皮打破了窗户,那教育者就让他在破掉的窗前坐了一夜,结果第二天爱弥儿冻感冒了。这一方面是让孩子自己为行为后果买单,另一方面卢梭提倡的是让自然来教育他,而不是人为做过多惩罚。这个“自然后果法”让我想起来在我们真实的教育中……(想想你对某种行为用过的“自然后果教育”或者哪种行为可以使用自然后果)例:孩子不愿意吃饭,我们让他饿着,他感受到饿的痛苦了自然就愿意吃了,这是自然后果法。而不是他不吃成人打骂他或者强硬塞给他,这是后果惩罚。注意两者的区别。 4.《爱弥儿》这本著作的经典之处:它“发现”了儿童。我大学读的时候一直在纳闷为什么这样一本书会被奉为教育学必读经典书目之一,后来我明白了,在卢梭那个时代,或者说在以前的社会,“儿童”的地位也是相当低下的。他们会被看作成人的附属品,任意打骂交易,都十分普遍。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的一系列自然教育主张提醒了当时的人们“儿童”这个特殊群体。那个时代,儿童都是被看作“小大人”的,他们并不觉得儿童跟成人有什么不同,所以很多对付成人的做法都会生硬的套在儿童身上,很多给成人施加的惩罚和束缚也都会用在儿童身上。儿童成长的特殊规律是没有人认识到的。他们不会像卢梭这样认识到儿童需要特别照顾,他们成长的每一阶段应有其特别的规律。自此“儿童”被发现,儿童教育也研究的越来越多,以至于影响了后世的我们。然而现在我们在教育中的很多方面是否充分地照顾到了儿童或者说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他们作为个体存在的特殊性呢?反而这非常值得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去反思。比如我们平时会埋怨孩子怎么会这样怎么会那样,有些情况就是孩子那个阶段正常现象,只是我们作为成年人无法理解儿童的世界。
|